从扫码乘车、自助结算到视频平台会员自动续费、音乐软件订阅续订,“免密支付”这种“无感”支付方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场景。然而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,最近,一起“苹果手机账户凌晨被盗刷162笔”的事件,将“免密支付”的安全漏洞推上舆论风口,引发大众对“免密支付”安全性的关注和讨论。“免密支付”是否安全,如何在规范中发展“免密支付”模式,以及如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成为普遍担忧。(6月29日《法治日报》) 手机轻轻一扫,无需输入密码,交易瞬间完成,“免密支付” 凭借其高效便捷的特点,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支付首选。乘坐地铁公交时,无需翻找零钱、打开 APP 扫码,只需手机轻轻一挥就能过闸;点外卖、网购时,省去输入密码的繁琐步骤,一键就能完成支付。对于商家而言,免密支付也能有效缩短交易时间,提升收银效率,减少顾客排队等待的时间。正因如此,免密支付迅速在餐饮、交通、零售等多个领域普及开来,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。 然而,免密支付的便捷性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。当手机不慎丢失或被盗,若开启了免密支付功能,他人无需任何验证,就能轻松刷走账户里的钱财。曾有用户一觉醒来,发现自己的免密支付账户在深夜被多次盗刷,损失数千元。此外,一些恶意软件和钓鱼链接也会利用免密支付的漏洞,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完成扣款。更有甚者,部分商家会通过技术手段篡改交易金额,由于免密支付无需确认,用户往往在事后才发现被“多扣钱”。 为了享受免密支付的便捷,同时避免陷入财产损失的“便劫”困境,我们必须做好风险防范。首先,要合理设置免密支付的额度,将单笔和单日消费限额调低,降低被盗刷时的损失;其次,定期查看支付账单,及时发现异常交易;再者,谨慎对待陌生链接和二维码,避免在不可信的网站或 APP 上使用免密支付;最后,一旦发现手机丢失,要立即冻结支付账户,防止资金被盗刷。 免密支付就像一把双刃剑,既能带来便利,也可能带来风险。我们在享受其便捷的同时,一定要提高警惕,增强安全防范意识,设置好安全屏障,让便捷真正服务生活。
|